把時間買回來

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這麼重視系統?」

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我想自由地陪家人、穩定地賺錢、又不想被生活追著跑。

前幾年我看到一本對我衝擊很大的書——Dan Martell 的《Buy Back Your Time(把時間買回來)》。

他說:「時間才是你最重要的資產。」

這句話讓我重新定義「工作」與「生活」。

規則一:先算出你的「自由數字」

我常跟朋友說,想要自由,第一步不是去加班或創業,而是知道自己要多少錢才夠。

這個數字其實不難算:

每年你理想的生活開銷 ÷ 0.04 = 你的「財務自由數字」。

假設你希望每年花 300 萬過舒服的生活,那就需要 7500 萬的資產能穩定產生 4% 年報酬。

我不是鼓勵「暴富」,而是鼓勵有方向地設計現金流系統。

當你知道終點在哪,才能設計正確的路徑。

規則二:學會一個能放大的技能

Dan 提出 4M:Make、Market、Monetize、Manage。

我則把它延伸成家庭共學版:

讓每個人都練一個能被放大的能力。

我自己專注在「系統自動化與投資回報」的 Make + Manage;

孩子們透過 ChatGPT 練習 Market(如何表達想法)與 Monetize(學會讓點子產生價值)。

家庭共學的關鍵不是學什麼工具,而是培養可被複製的學習能力。

規則三:讓錢與系統替你工作

我常提醒自己一句話:

「當系統不在運作,你就成了系統。」

最早我靠時間換收入——寫程式、解問題、跑工廠。

後來我開始設計讓「時間自動流動」的系統:

  • 房地產現金流(租金自動進帳)
  • 投資組合(股息自動再投入)
  • 自動化專案(持續產生價值)

真正的自由不是多努力,而是讓系統在你不在的時候依然產出。

規則四:用槓桿,而非勞力

努力是加法,系統是乘法。

Dan 提出 4C 槓桿:Code、Content、Capital、Collaboration。

我完全同意——這也是我網站的三個核心。

  • Code:我用 AI + 自動化節省時間。
  • Content:我把經驗寫成文章、模板、系統給別人用。
  • Capital:我投資房產與股債組合,讓錢生錢。
  • Collaboration:我和孩子、夥伴共學,把「系統思維」變成文化。

規則五:持續分發你的價值

在這個時代,不分享就等於不存在。

我用網站、Notion、LinkedIn、甚至家庭共學日記,持續記錄「如何讓生活更簡單」。

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槓桿,它會替你說話、替你找志同道合的夥伴。

創作是起點,分發是放大器。

規則六:別用負債換掌聲

我見過太多人為了「看起來成功」而把現金流鎖死。

真正的資產應該能回饋現金,而不是消耗現金。

我的原則是:

「任何讓我省下時間或增加穩定收入的花費,都是好投資。」

「任何只是為了炫耀或短暫快樂的開銷,都是時間偷竊者。」

規則七:用錢買回你的時間

自由,不在銀行帳戶,而在你的行事曆。

當你能每天安排真正重要的事——

陪家人共學、設計新系統、投資未來——

那才是真正的富有。

我每天都在問自己:

「今天,我的時間用在能自動複利的事情上嗎?」

Takeaway

✅ 算出你的自由數字,讓財務有方向。

✅ 練一個能被槓桿放大的技能。

✅ 用系統與資產取代勞力。

✅ 持續分享你的價值。

✅ 用錢買時間,而不是東西。

📌 結語:

系統 ≠ 冰冷,它可以是溫柔的設計。

不論是家庭、事業還是現金流,

當一切能自我運作、互相支撐,

你就不只是變富——而是變自由。


Posted

in

, ,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