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電波:用 AI 守護家的情緒溫度計

    和平電波:用 AI 守護家的情緒溫度計

    有一次,我跟孩子一起看《小叮噹》,出現了一個我印象深刻的道具:「和平電波」。它的功能很簡單——當周圍有人吵架、情緒激動時,就會自動釋放讓人平靜的電波,讓大家冷靜下來。 那一刻,我心裡浮出一個念頭:「這個,我可以自己做出來啊。」 於是,就誕生了我在 GitHub 上開源的小專案:peace-on-argue。用 AI 偵測爭執聲音,自動播放舒緩音樂,降低家中情緒張力——一個用科技實現溫柔關係的小系統。 為什麼做這個? 不是因為家裡常吵架,而是我相信: 家,應該是讓人安心表達情緒的地方,但也需要一點系統來「協助回到平衡」。 大人有時候情緒累積,小孩有時候激動爭執,我不希望每次都要靠我出面「打斷」,也不想每次都用大聲來蓋過情緒。這個系統就像是多了一個不帶情緒的觀察者——聽見了,提醒了,但不評價。 我怎麼做出來的? 這是個可以直接用電腦+Python 運作的系統,完全「本機推論、不錄音不上傳」,確保隱私安全。 MVP 功能設計: 我用 Vibe Coding 的方式快速開發雛型,然後一點一點補上邏輯判斷、播放策略、誤報處理機制。 溫柔科技的力量 這不是「讓人閉嘴」的科技,而是「幫助我們自己找到節奏」的系統。 當家人聽見柔和音樂自動響起的時候,不是被強迫停止情緒,而是自然地慢下來。很多時候,只是「有個機會冷靜一下」而已,而這正是我們常常忽略的。 下一步我想做的 這個專案目前是開源版本,MVP 已經可以實作。如果有興趣一起玩的人,我很期待大家一起試試: 這些都是讓 AI 不只是工作用的強工具,而是生活裡的小溫暖。 系統不等於冰冷,它也可以是溫柔的陪伴 這正是我網站的理念之一:「系統 ≠ 冰冷,而是一種溫柔的設計。」我希望這個「和平電波」專案,可以成為家庭共學的一部分,讓孩子也參與系統設計,理解科技的力量與界線。 如果你也有興趣在家裡建構這樣的 AI 輔助工具,或想加入這個開源專案,歡迎到 GitHub 來看看。也許,下次小叮噹的道具,不需要靠他送,而是我們自己創造。

  • Gemini + Canvas 快速生成網站設計樣板

    Gemini + Canvas 快速生成網站設計樣板

    用 Gemini + Canvas 快速生成網站設計樣板:從零開始為太太的公司打造視覺起點 最近我幫太太的公司網站進行重新設計,這次我嘗試了一個全新的流程——用 Gemini 模型生成風格提案,再透過 Canva 快速產出設計樣板。這種 AI + 模板化的方式,讓我們能在幾小時內建立出可以討論的「視覺雛型」,並讓設計溝通清晰又高效。 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整個流程,以及我為什麼認為這種方法未來會成為中小企業建立品牌形象的關鍵工具。 第一步:用 Gemini 幫我定義「風格方向」 很多人做網站時卡在第一步:「到底要什麼風格?」 我在 Gemini 的 prompt 這樣寫: “幫我設計一個專業、可信、但又溫暖親切的公司網站首頁樣板,適用於提供機器與技術解決方案的 B2B 公司,請用簡約現代風格,搭配品牌色為深藍與橘色。” 不到幾秒鐘,Gemini 就給我一組很完整的建議,包括: 這比起從空白開始設計,省去了我和太太「從 Pinterest 找靈感 + 瞎猜設計師會怎麼設計」的流程。更重要的是,這些建議是有邏輯且可編排的,不會陷入「單張圖漂亮但沒結構」的陷阱。 第二步:把 Gemini 給的結構丟進 Canva 實作 我用 Canva 做這件事主要因為: 我直接根據 Gemini 提供的區塊指引,從 Canva 的「網站模板」功能開始調整。不到一個早上,我就做出了三種風格變化的「網站首頁草稿」,讓太太挑選。從討論「要什麼設計」變成「這三個草稿你最喜歡哪一個?」——效率差異極大。 第三步:樣板化建立討論基礎,而不是終點 我們並不指望 Canva 的結果是最終成品,但它提供了: 這比過去丟給設計師一句:「我們想要很專業、但又溫暖一點的感覺」,來得具體太多。 技術小訣竅:如何組合 Gemini 與 Canvas…

  • 用 Gemini Nano + Banana 打造「所見即所得」的裝潢設計流程

    用 Gemini Nano + Banana 打造「所見即所得」的裝潢設計流程

    最近,我嘗試把 Gemini Nano 模型部署在 Banana 雲端平台,做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應用:室內裝潢與傢俱配置的快速模擬系統。這不只是幫助我和家人決定風格而已,還大幅節省了溝通成本與錯誤代價。以下跟大家分享這個系統如何改變我們看待空間設計的方式。 背後的技術:Gemini Nano + Banana 簡單說明一下技術組合: 我把這套系統簡化為:「輸入空間照片 + 選擇風格 → 自動生成設計草圖 + 傢俱配置提案」。 實際應用情境 1:決定風格前先看看「實景模擬」 以往在裝潢時,最怕的就是溝通不良: 現在我只要把空屋的照片輸入系統,選擇「日式簡約」「工業風」「奶油白」等風格,系統就能 5 秒內產生渲染圖片,我們全家可以直接比較哪個版本最喜歡。甚至還可以用圖片反向提示(image prompt),比如上傳一張 Pinterest 風格圖,讓 Gemini 幫我們轉換出類似空間。 這就是所謂的「自動化決策輔助」:讓 AI 成為我們的美學助理,而不是用嘴巴描述到天荒地老。 實際應用情境 2:傢俱擺設即時模擬,避免踩雷 另外一個很實用的功能是 「傢俱虛擬試擺」: 這個過程中,AI 會試著「理解」地板與牆壁的透視,讓沙發放起來是合理角度(類似用 Segment Anything 做 layout 分割)。 結果就是:不用跑十次賣場,不用退貨三次,選購直接命中。 效率差異:原本要兩週,現在兩天就決定裝潢方案 以前我們從發想 → 搜圖 → 設計 → 改稿 → 溝通 →…

  • 自動化系統 × 投資:讓現金流管理更聰明

    自動化系統 × 投資:讓現金流管理更聰明

    管理房產、投資與家庭支出,最怕的就是資訊太雜。帳務散落在不同銀行、證券帳戶、甚至紙本收據裡,每月對帳既花時間,也容易出錯。這就是我為什麼開始設計一個**「現金流自動化追蹤系統」**。 🎯 問題:資訊分散、效率低落 🛠️ 解法:自動化現金流追蹤系統 1|收款自動提醒 2|投資收益自動整合 3|家庭帳務同步 📈 成效觀察 💡 心得 正向現金流的關鍵不是「單一大筆收入」,而是穩定可追蹤的系統。當資訊流被自動化,才有餘裕去思考下一步投資,或是把更多時間留給家庭共學與探索。 ✅ 結語 金錢是數字,背後卻是生活的自由度。建立一個現金流自動化系統,就是為自己和家人買下心安與選擇權。 。

  • 【AI共學實驗室】我們家引進了 LeRobot S100:孩子的第一台模仿學習機器人

    【AI共學實驗室】我們家引進了 LeRobot S100:孩子的第一台模仿學習機器人

    最近在家裡架了一套 LeRobot S100,加上 NVIDIA Jetson Nano,原本是想拿來研究機器人模仿學習的應用,沒想到家裡的小朋友看到它動來動去,瞬間就被吸引住了。比起傳統玩具,這台機器人更像是「動態版的學習夥伴」。 我突然想到,也許這正是家庭 AI 共學的一個很棒的起點。 🛠️ LeRobot S100 是什麼? 簡單講,它是一個開源平台的六軸機械手臂,可以用來進行模仿學習(imitation learning),配合 Jetson Nano 做為 AI 運算核心,能夠: 對孩子來說,這不只是機器人,而是一台「可以自己動」的創作工具。 👨‍👦 家庭共學怎麼做? 我把這個機器人當作家裡的「AI 實驗台」,小孩是共同研究員。以下是我們一起玩的幾個活動: 1|機械手臂動作模仿挑戰 我先讓他們試著用滑鼠控制手臂動作,再透過程式讓機器人「學會重播」動作。他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動作被機器人「記下來」時,超興奮! 2|色彩分類任務 我準備了一些有顏色的小積木,讓他們寫簡單的邏輯(或請我幫忙用 Python),讓機器人依照顏色把積木分到不同盒子。這也讓他們初步學會了 if-else 判斷邏輯。 3|創意任務設計 我問他們:「你覺得機器人還能幫忙做什麼?」他們提案:「幫我收筆、把書排整齊、做成自動餵食器」。這種自由發想,其實就是很棒的系統思維訓練。 💡 為什麼這樣的共學有價值? 面向 收穫 科學素養 理解動作、感測器、邏輯結構 系統思考 任務分解與流程設計 合作與創造力 孩子提問,我負責轉譯給機器人做 對 AI 的直覺理解 「機器人能學我的動作」,比課本抽象知識還真實 ✍️ 我自己的收穫 其實這過程中,我自己也重新體驗什麼是「邊做邊學」。孩子問我:「為什麼機器人沒抓準?為什麼它學不會?」這些問題讓我也開始反思:資料、模型、回饋迴路、學習策略……這些不就是我們大人面對 AI、人生、自我精進時,最關鍵的問題嗎? 結語:一個學習的家庭,需要一點實驗精神 LeRobot S100…

  • 把家庭財務變成ㄧ張即時儀表板

    本週主題:自動化系統 × 家庭記帳管理 我如何用自動化記帳系統,把家庭財務變成一張即時儀表板 記帳是一件大多數人做不到持續的事,尤其當你有房貸、租金、股息、家庭開支、學費等多條金流時,光靠手動記錄幾乎不可能準確追蹤。 我選擇的做法是:不記帳,而是自動收集資料,做出能決策的視覺儀表板。 🧠 核心概念:不靠意志力,靠系統設計 重點不是記多少筆,而是能快速回答三個問題: 🛠️ 系統架構 1|自動匯入金流資料 再透過 Google Apps Script 或 Zapier 自動整理成 Google Sheet/Notion 格式。 2|視覺化儀表板 3|AI 月底分析報告(ChatGPT / Claude) 每月底輸出簡化版帳務摘要,送入 LLM 分析: 請幫我總結以下資料中的財務異常、可優化項目,以及下一步建議。   輸出格式:摘要、異常警示、建議行動 📈 系統上線後的成效 指標 成果 每月財務盤點所需時間 從 1 小時 → 15 分鐘 記帳中斷次數 幾乎 0(因為不靠手動) 財務決策效率 提前1個月發現一筆房貸可提前清償,省下利息支出近萬元 ✅ 為什麼這套系統值得做? 結語 很多人都以為財務自由要靠大筆資產,但真正的關鍵,是你是否「掌握」你自己的現金流。 當你能量化,就能優化;當你能自動化,就能穩定。

  • 用 AI 快速生成針對客戶的專業簡報

    用 AI 快速生成針對客戶的專業簡報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為不同客戶準備量身打造的簡報,往往耗時耗力。現在,AI 工具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快速產出符合客戶需求、具備專業質感的簡報。以下分享一套可行流程,讓你用最少時間達到最佳效果。 一、為何要用 AI 生成客製化簡報? 二、操作流程概覽 三、詳細步驟 1. 蒐集客戶需求與背景 將以上資訊整合成「客戶檔案」,可以用 Notion 或 Excel 做快速備查。 2. 設定 AI 提示詞(Prompt Engineering) 3. 自動產出簡報大綱與文案 4. AI 協助生成圖表與設計 5. 人為微調與品牌套版 6. 最終檢查與輸出 四、實際案例演示 以下以「X 公司導入 AI 自動化客服簡報」為例,展示完整操作流程: 最終輸出一份專屬於 X 公司的 AI 客服提案簡報,從 0 到 1 全流程只花了 3 小時(而非傳統 1–2 天)。 五、常見問題與建議 六、結語 透過 AI 快速生成客製化簡報,能讓你將更多時間放在「策略思考」與「客戶互動」上,而非重複的排版與撰寫工作。當你熟悉這套「蒐集→Prompt→微調→套版」流程後,就能在短時間內為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客戶,產出高品質、專業度極高的簡報。下次提案,試試這個 AI 驅動的流程,你會發現效率與回饋都大幅提升。 參考工具與資源

  • 我的第一個Podcast

    平時開車載小朋友上下學,在車上常常聽著不錯的Podcast。比如瓦吉的閱讀前哨站,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突然靈光一閃的想用 AI 來創造一些內容,讓一些好的想法和觀念能在開車時持續的提醒自已 用 AI 打造屬於自己的「車上電台」——我的第一個 Podcast 誕生記 1. 靈光乍現:把車程變成移動教室 每天開車載孩子上下學,是我最固定、卻也最零散的黃金時段。車裡常播放 瓦基的《閱讀前哨站》、劉軒的《How To 人生學》——短短 20~30 分鐘,就能補給一劑思考能量。某天,腦中冒出一個念頭:既然我常用這段時間吸收養分,何不自己動手,用 AI 生產一檔「專屬節目」,把腦袋裡的好點子也整理成聲音? 2. AI+Podcast:一場小規模、低干擾的內容實驗 3. 一週試播:意外獲得的 3 個收穫 4. 我的小流程,給也想嘗試的你 步驟 工具建議 小提示 蒐集素材 Notion / Google Keep 隨手記下靈感,標註「情緒點」、「金句」 腳本生成 ChatGPT / Gemini 指令加入:「口語化、故事化、5 分鐘內」 語音合成 ElevenLabs / Azure TTS 先錄 1 分鐘真聲,訓練專屬音色 剪輯、上架 Audacity + Spotify for Podcasters 模板化流程:片頭→正文→Call to Action→片尾 5. 下一步:讓 Podcast 成為「自我對話」的系統 系統 ≠ 冰冷,而是溫柔的設計——這檔小 Podcast 就像在車上陪伴我們的第四位成員,提醒「想成爲更好的自己,從每天 10 分鐘的聽覺儀式開始」。 如果你也想把車程變成行動教室,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第一集構想,讓 AI 成爲內容創作的助力,一起把靈感變聲音,讓好觀念在輪胎滾動中持續發芽。

  • AI × 能量震動:科技其實也有頻率

    AI × 能量震動:科技其實也有頻率

    科技其實也有頻率 很多人以為 AI 是冷冰冰的數據運算,但從我這段時間的觀察與實作裡,我越來越清楚一件事:AI 不只是工具,它其實也是一種「能量的放大器」。 我們說一切都是波,人的身心、聲音、情緒,其實都在發出震動。甚至連細胞也會因為聲音而轉變命運 —— 幹細胞聽著心音,居然能分化成心臟細胞。這不是玄學,是生物物理的實驗事實。 那麼,AI 在這裡扮演什麼角色? AI 能幫我們做到什麼? 一個簡單的應用畫面 想像這樣一個系統: 你剛結束一場會議,感覺焦慮。你的手環偵測到你的心律變快,App 請你簡單標記一下情緒。接著,它播了一段專屬你的音頻,也許是低頻泛音,也許是柔和的人聲。你靜坐三分鐘,情緒就慢慢穩下來了。 這不是未來。這是我正在設計的「頻率平衡系統」。 為什麼我想做這件事? 因為我相信系統≠冰冷,它其實可以是溫柔的設計。 當我們學會和 AI 協作,讓它了解我們的「震動語言」,我們就能用科技創造出支持自己和家人的能量場域,無論是冥想、睡前、共學、甚至家庭溝通。 AI 不只是寫代碼的工具,更是與自己同頻的幫手。 如果你也對這個方向有興趣,我接下來會分享我設計這個系統的過程。讓我們一起試著——用科技,照見內在的頻率。

  • Mobile ALOHA Robot

    你能想像有一天,機器人不僅能幫你炒蝦、清洗平底鍋,還能輕鬆推開櫥櫃門、呼叫電梯嗎?史丹佛大學最新推出的 Mobile ALOHA 系統,讓這一切成為可能!花費不到傳統機器人五分之一的成本,這個「低成本雙手全身操作」的技術,正悄悄改變我們對機器人的想像。今天就來深入了解這個未來感十足的系統吧! 1. Mobile ALOHA 是什麼? Mobile ALOHA 是由史丹佛大學開發的一套 低成本、開源的雙手全身操作系統,專門用來執行那些又繁瑣又需要雙手協作的任務,比如廚房裡的烹飪、客廳裡的清潔,甚至是辦公室裡的叫電梯。與動輒 20 萬美元的傳統機器人相比,Mobile ALOHA 的成本只有 32,000 美元,而且還支援遠程操作和模仿學習,讓機器人不僅會做,還能學著做。 亮點搶先看: 🌟 雙手協作能力:能同時用兩隻手臂拿東西、翻炒、開門。 🚶‍♂️ 全身移動控制:底座可以像人一樣移動,跨越小障礙、進電梯都不成問題。 💰 平民價格:成本僅為傳統機器人的五分之一,對研究室和小企業更友好。 2. 它到底是怎麼學會做家務的? 這個部分,可以用故事或場景帶入,例如: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你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這時 Mobile ALOHA 靜悄悄地滑過來,兩手配合,熟練地翻炒著平底鍋裡的蝦子,還不忘擦掉灑出的紅酒。這一切背後的秘密,就是它的「模仿學習」技術。 模仿學習(Imitation Learning): 🧠 看著人學:Mobile ALOHA 會透過人類的遠程操作,觀察並學習每一個細節,從拿起鍋鏟到翻動蝦子,無一遺漏。 🔄 行為克隆(Behavior Cloning):系統會記住操作員的每一個動作,然後在相似場景中重複執行,精度高達 90%! 3. 真實案例:它都能做什麼? 🍤 炒蝦上菜:倒油、翻面、裝盤一氣呵成,成功率高達 80%。 🚪 開櫥櫃門:不僅能穩穩拿起鍋子,還能精準地關上門。 🧼 清潔桌面:灑出的紅酒、沾滿油的鍋,輕鬆搞定。 📞 呼叫電梯:從按鍵到進電梯,一次不差! 4. 為什麼這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