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電波:用 AI 守護家的情緒溫度計

    和平電波:用 AI 守護家的情緒溫度計

    有一次,我跟孩子一起看《小叮噹》,出現了一個我印象深刻的道具:「和平電波」。它的功能很簡單——當周圍有人吵架、情緒激動時,就會自動釋放讓人平靜的電波,讓大家冷靜下來。 那一刻,我心裡浮出一個念頭:「這個,我可以自己做出來啊。」 於是,就誕生了我在 GitHub 上開源的小專案:peace-on-argue。用 AI 偵測爭執聲音,自動播放舒緩音樂,降低家中情緒張力——一個用科技實現溫柔關係的小系統。 為什麼做這個? 不是因為家裡常吵架,而是我相信: 家,應該是讓人安心表達情緒的地方,但也需要一點系統來「協助回到平衡」。 大人有時候情緒累積,小孩有時候激動爭執,我不希望每次都要靠我出面「打斷」,也不想每次都用大聲來蓋過情緒。這個系統就像是多了一個不帶情緒的觀察者——聽見了,提醒了,但不評價。 我怎麼做出來的? 這是個可以直接用電腦+Python 運作的系統,完全「本機推論、不錄音不上傳」,確保隱私安全。 MVP 功能設計: 我用 Vibe Coding 的方式快速開發雛型,然後一點一點補上邏輯判斷、播放策略、誤報處理機制。 溫柔科技的力量 這不是「讓人閉嘴」的科技,而是「幫助我們自己找到節奏」的系統。 當家人聽見柔和音樂自動響起的時候,不是被強迫停止情緒,而是自然地慢下來。很多時候,只是「有個機會冷靜一下」而已,而這正是我們常常忽略的。 下一步我想做的 這個專案目前是開源版本,MVP 已經可以實作。如果有興趣一起玩的人,我很期待大家一起試試: 這些都是讓 AI 不只是工作用的強工具,而是生活裡的小溫暖。 系統不等於冰冷,它也可以是溫柔的陪伴 這正是我網站的理念之一:「系統 ≠ 冰冷,而是一種溫柔的設計。」我希望這個「和平電波」專案,可以成為家庭共學的一部分,讓孩子也參與系統設計,理解科技的力量與界線。 如果你也有興趣在家裡建構這樣的 AI 輔助工具,或想加入這個開源專案,歡迎到 GitHub 來看看。也許,下次小叮噹的道具,不需要靠他送,而是我們自己創造。

  • 自動化系統 × 投資:讓現金流管理更聰明

    自動化系統 × 投資:讓現金流管理更聰明

    管理房產、投資與家庭支出,最怕的就是資訊太雜。帳務散落在不同銀行、證券帳戶、甚至紙本收據裡,每月對帳既花時間,也容易出錯。這就是我為什麼開始設計一個**「現金流自動化追蹤系統」**。 🎯 問題:資訊分散、效率低落 🛠️ 解法:自動化現金流追蹤系統 1|收款自動提醒 2|投資收益自動整合 3|家庭帳務同步 📈 成效觀察 💡 心得 正向現金流的關鍵不是「單一大筆收入」,而是穩定可追蹤的系統。當資訊流被自動化,才有餘裕去思考下一步投資,或是把更多時間留給家庭共學與探索。 ✅ 結語 金錢是數字,背後卻是生活的自由度。建立一個現金流自動化系統,就是為自己和家人買下心安與選擇權。 。

  • 【AI共學實驗室】我們家引進了 LeRobot S100:孩子的第一台模仿學習機器人

    【AI共學實驗室】我們家引進了 LeRobot S100:孩子的第一台模仿學習機器人

    最近在家裡架了一套 LeRobot S100,加上 NVIDIA Jetson Nano,原本是想拿來研究機器人模仿學習的應用,沒想到家裡的小朋友看到它動來動去,瞬間就被吸引住了。比起傳統玩具,這台機器人更像是「動態版的學習夥伴」。 我突然想到,也許這正是家庭 AI 共學的一個很棒的起點。 🛠️ LeRobot S100 是什麼? 簡單講,它是一個開源平台的六軸機械手臂,可以用來進行模仿學習(imitation learning),配合 Jetson Nano 做為 AI 運算核心,能夠: 對孩子來說,這不只是機器人,而是一台「可以自己動」的創作工具。 👨‍👦 家庭共學怎麼做? 我把這個機器人當作家裡的「AI 實驗台」,小孩是共同研究員。以下是我們一起玩的幾個活動: 1|機械手臂動作模仿挑戰 我先讓他們試著用滑鼠控制手臂動作,再透過程式讓機器人「學會重播」動作。他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動作被機器人「記下來」時,超興奮! 2|色彩分類任務 我準備了一些有顏色的小積木,讓他們寫簡單的邏輯(或請我幫忙用 Python),讓機器人依照顏色把積木分到不同盒子。這也讓他們初步學會了 if-else 判斷邏輯。 3|創意任務設計 我問他們:「你覺得機器人還能幫忙做什麼?」他們提案:「幫我收筆、把書排整齊、做成自動餵食器」。這種自由發想,其實就是很棒的系統思維訓練。 💡 為什麼這樣的共學有價值? 面向 收穫 科學素養 理解動作、感測器、邏輯結構 系統思考 任務分解與流程設計 合作與創造力 孩子提問,我負責轉譯給機器人做 對 AI 的直覺理解 「機器人能學我的動作」,比課本抽象知識還真實 ✍️ 我自己的收穫 其實這過程中,我自己也重新體驗什麼是「邊做邊學」。孩子問我:「為什麼機器人沒抓準?為什麼它學不會?」這些問題讓我也開始反思:資料、模型、回饋迴路、學習策略……這些不就是我們大人面對 AI、人生、自我精進時,最關鍵的問題嗎? 結語:一個學習的家庭,需要一點實驗精神 LeRobot S100…

  • 用 Gemini 寫故事書,讓兄弟從吵架走向合作:我們家的 AI 共學小實驗

    用 Gemini 寫故事書,讓兄弟從吵架走向合作:我們家的 AI 共學小實驗

    兄弟之間吵架很正常,尤其是雙胞胎年紀相近、生活重疊度高時。但那天,他們因為玩具大吵一架,甚至不願再一起吃飯。我沒有急著教訓誰對誰錯,而是決定用「AI 寫故事」的方式,陪他們一起面對情緒,創造可能性。 使用工具:Gemini 故事書生成功能 我開啟 Google Gemini,對它說: 「幫我寫一個給小學生看的故事,主題是兩個兄弟因為爭玩具而吵架,但最後他們學會合作,一起創造出更好玩的遊戲。」 幾秒後,Gemini 就生出一個簡短童話風格的故事,角色叫「小虎」和「小馬」,背景是家裡的客廳,衝突點非常貼近我們家的情況。 我怎麼操作這次共學活動 Step 1|讓孩子聽故事、自己說感受 我用 Gemini 輸出的內容讀給他們聽,並停下來問他們: Step 2|一起修改故事內容 我讓他們選擇角色名字,改成自己喜歡的名字,甚至把故事場景搬到我們家樓下的遊戲室,讓他們感覺:這是他們的故事,而不只是別人的經驗。 Step 3|加入合作元素並畫圖 故事最後,他們決定讓角色一起用積木蓋出一個「兄弟樂園」,兩人還畫出了他們想像中的「樂園設計圖」。這讓整個爭吵事件,變成了一次創造與合作的練習。 我們從這次活動學到的 學習面向 孩子收穫 家長體會 情緒辨識 能說出自己不開心的點 不用急著介入,AI能成為中立媒介 解決衝突 學會角色換位思考 故事比說教更有力量 故事創作 寫出自己的版本 Gemini 幫助引導,節省心力 親子連結 轉化情緒為創作 共創讓彼此更靠近 結語 AI 不只是用來做作業、查資料,更能在情緒教育與親子互動中發揮關鍵角色。這次 Gemini 故事書的應用,讓我發現:與其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如邀請他們一起「改寫故事」,把吵架轉化為一次新的連結機會。

  • 用 ChatGPT 做「情緒翻譯機」:讓孩子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

    本週主題:家庭AI共學 × 情緒教育 在家庭AI共學的實驗中,我逐漸發現:情緒教育,比學科更難教。孩子可能知道什麼是乘法、怎麼畫一隻貓,卻常常說不出:「我今天為什麼生氣?」 這就是我開始嘗試用 ChatGPT 幫助孩子做「情緒翻譯」的起點。目標不是教會他們分析心理學,而是幫他們找到情緒的語言。 為什麼我選擇用 AI 幫忙做情緒引導? 我們家的實際做法:日常情緒共學流程 Step 1|建立固定的「晚安對話時間」 每天睡前,我們開啟 ChatGPT,輸入提示: 孩子開始學會用具體情境對應感受,例如: 「我今天玩積木被搶走,我有點生氣,但後來他還我了,我就沒事了。」 Step 2|讓 AI 回應並引導延伸 AI 通常會這樣回答: 「你很誠實地說出了自己的感覺,這真的很棒。你覺得下次遇到一樣的事,可以怎麼做會讓自己更舒服?」 這種不批評、不評分的問句,讓孩子更願意思考,也不怕答錯。 Step 3|家長補充與觀察 我不介入內容,只記錄觀察: 這些我整理在 Notion 裡,慢慢累積成「孩子的情緒地圖」。 AI 幫我看到的變化 項目 共學前 共學後 4 週 表達情緒詞彙 限於「開心/不爽」 增加到「緊張、失望、感激、害怕」等 主動分享 偶爾 幾乎每天 反問能力 無 能問我:「那你今天有緊張嗎?」 家長學到什麼? AI 的角色不是替代我們,而是創造安全對話空間。孩子不會把所有話都說給我們聽,但會說給 AI 聽,而我們能從旁補上理解與陪伴。 這是我理解「家庭AI共學」的核心——不是教孩子用 AI,而是透過 AI…

  • Ludi’s playground part2

    Ludi’s playground part2

    隨著Claude AI從3.5進化到4.0,我小兒子的創作也進化了!現在他甚至能做出3D遊戲,這個動物捕捉遊戲就是他受Minecraft啟發、自己動手設計的,充分展現了AI如何幫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學習與創作。

  • 用 AI 解讀榮格心理學派占星:從自己到家庭的深度認識

    用 AI 解讀榮格心理學派占星:從自己到家庭的深度認識

    最近,我開始嘗試把榮格心理學派的占星學和 AI 工具結合,來更深入了解自己和家人。對我來說,占星不是預測未來的工具,而是一種幫助我理解內心結構、性格特質和家人互動的地圖。 1. 為什麼要結合 AI 和占星? 過去我對占星總覺得有點神祕,甚至覺得有些玄,但接觸榮格心理學後,我開始用「象徵」的角度來看待星盤。榮格心理學強調人類的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星盤就像是一面鏡子,能幫助我們看到潛藏的性格、陰影和渴望。 AI 則幫我快速整理資料、計算星體位置,還能把各種象徵意義整合起來。對我這個系統整合背景出身的人來說,這樣的結合很直覺,也更有效率。 2. 先從自己開始探索 我自己的太陽在雙子座,月亮在金牛座,上升是射手座。這組合的象徵就是理性、思辨、追求自由,同時也需要穩定的生活節奏。過去常覺得理性分析一切就好,但慢慢發現,如果只靠理性,很容易壓抑內心真實的感受。 透過 AI 協助,我更快地掌握到自己星盤中的對立能量(例如雙子與金牛的矛盾),開始學會在生活裡平衡理性和情感,接受自己的多面向。 3. 解析家人的心理地圖 再來,我也把家人的星盤都輸入 AI 系統來分析。太太是天蠍座太陽,巨蟹座月亮,處女座上升,整體上是個情感深層且細膩的人。她的情感需求很強,但又習慣透過掌控細節來保護自己。AI 幫我很快地整理出她的性格潛質,讓我更能同理她的感受,也知道在相處上如何給予更多的尊重與空間。 兩個兒子則各有特色,大兒子巨蟹座太陽、雙魚座月亮,情感豐富又需要安全感;小兒子射手座太陽、天蠍座月亮,外放卻也有內在的深層情感。透過 AI 協助分析,我可以更有系統地觀察他們的個性和需求,也更清楚該如何幫他們安排學習或互動活動。 4. 家庭共學與深度連結 對我來說,占星不只是個人的工具,更是連結家庭的一種方法。當我用 AI 分析全家的星盤時,就像畫出一張心理地圖,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經營關係,也提醒自己,不要只看外在表現,而要看到每個人內心的需求和渴望。 5. 結語 AI 只是工具,真正的價值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把這些象徵意義用在生活中。當我把 AI 和榮格心理學派占星結合,對自己和家人的理解更深,也讓我更有耐心和同理心去面對每個人的成長與變化。 如果你也想了解自己的星盤或家人的潛在心理需求,不妨用 AI 試試看。它就像一個能量放大器,讓我們更有系統地看清自己,經營更好的家庭關係。

  • 如何用 ChatGPT 陪孩子寫日記?打造家庭AI共學第一步

    如何用 ChatGPT 陪孩子寫日記?打造家庭AI共學第一步

    在這個 AI 工具爆炸成長的時代,我們常聽到「要從小培養孩子的AI素養」。但到底要怎麼做?我的起點很簡單:從每天5分鐘的「AI日記共學」開始。 為什麼選擇「寫日記」? 如何開始?我的流程分享 Step 1|設定一個輕鬆的共學規則 Step 2|用 ChatGPT 當「對話教練」 範例提示詞(可以直接複製使用): 複製編輯「請以小學生的語氣,幫我把這段日記用更生動有趣的方式描述。」 「請指出這篇日記中最有趣的一句話,並告訴我為什麼。」 「請給我三個問題,讓我可以在日記裡多寫一點細節。」 Step 3|讓孩子成為主角 遇到的挑戰與我的解法 挑戰 解法 孩子有時不想寫 改成口述,讓AI幫他轉成文字 孩子覺得AI「太厲害」而喪失自信 強調AI是「助手」,人類才是「創作者」 時間不夠 設定5分鐘小目標,「先有開始再談精緻」 延伸應用 結語 家庭AI共學,不需要高大上的計劃。從每天一點點的小實踐開始,把「和AI對話」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這樣長大的孩子,會自然帶著工具思維與成長心態進入未來世界。

  • AI × 能量震動:科技其實也有頻率

    AI × 能量震動:科技其實也有頻率

    科技其實也有頻率 很多人以為 AI 是冷冰冰的數據運算,但從我這段時間的觀察與實作裡,我越來越清楚一件事:AI 不只是工具,它其實也是一種「能量的放大器」。 我們說一切都是波,人的身心、聲音、情緒,其實都在發出震動。甚至連細胞也會因為聲音而轉變命運 —— 幹細胞聽著心音,居然能分化成心臟細胞。這不是玄學,是生物物理的實驗事實。 那麼,AI 在這裡扮演什麼角色? AI 能幫我們做到什麼? 一個簡單的應用畫面 想像這樣一個系統: 你剛結束一場會議,感覺焦慮。你的手環偵測到你的心律變快,App 請你簡單標記一下情緒。接著,它播了一段專屬你的音頻,也許是低頻泛音,也許是柔和的人聲。你靜坐三分鐘,情緒就慢慢穩下來了。 這不是未來。這是我正在設計的「頻率平衡系統」。 為什麼我想做這件事? 因為我相信系統≠冰冷,它其實可以是溫柔的設計。 當我們學會和 AI 協作,讓它了解我們的「震動語言」,我們就能用科技創造出支持自己和家人的能量場域,無論是冥想、睡前、共學、甚至家庭溝通。 AI 不只是寫代碼的工具,更是與自己同頻的幫手。 如果你也對這個方向有興趣,我接下來會分享我設計這個系統的過程。讓我們一起試著——用科技,照見內在的頻率。

  • Ludi’s playground

    Ludi’s playground

    Ludi 是我的小兒子,今年國小二年級,最近學會用AI來寫HTML 小遊戲,每天晚上都很樂此不疲的在創作小遊戲。 下面是他的一些作品: Boxing 格鬥對戰 鬼捉人1 2 3 4,之中有很多版本 大挑戰,這個是射擊遊戲 每日英文,這個是叫他每天學一句英文單字,沒想到他就做了一個小遊戲出來,還會有AI跟你比誰答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