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ChatGPT 做「情緒翻譯機」:讓孩子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

本週主題:家庭AI共學 × 情緒教育

在家庭AI共學的實驗中,我逐漸發現:情緒教育,比學科更難教。
孩子可能知道什麼是乘法、怎麼畫一隻貓,卻常常說不出:「我今天為什麼生氣?」

這就是我開始嘗試用 ChatGPT 幫助孩子做「情緒翻譯」的起點。目標不是教會他們分析心理學,而是幫他們找到情緒的語言


為什麼我選擇用 AI 幫忙做情緒引導?

  1. 孩子願意跟 AI 對話,但不一定跟大人說
  2. AI 可以給出客觀中性的提問與同理語句
  3. AI 不疲累,可每天固定互動,成為穩定習慣

我們家的實際做法:日常情緒共學流程

Step 1|建立固定的「晚安對話時間」

每天睡前,我們開啟 ChatGPT,輸入提示:

你是一個溫柔的情緒教練,用簡單的語言幫助小朋友回顧今天的情緒。請問他今天有沒有開心、生氣、害怕、緊張的時刻?請他選一個來說說看。

孩子開始學會用具體情境對應感受,例如:

「我今天玩積木被搶走,我有點生氣,但後來他還我了,我就沒事了。」

Step 2|讓 AI 回應並引導延伸

AI 通常會這樣回答:

「你很誠實地說出了自己的感覺,這真的很棒。你覺得下次遇到一樣的事,可以怎麼做會讓自己更舒服?」

這種不批評、不評分的問句,讓孩子更願意思考,也不怕答錯。

Step 3|家長補充與觀察

我不介入內容,只記錄觀察:

  • 哪些情緒反覆出現?
  • 他用什麼詞彙表達自己?
  • 有哪些進步?

這些我整理在 Notion 裡,慢慢累積成「孩子的情緒地圖」。


AI 幫我看到的變化

項目共學前共學後 4 週
表達情緒詞彙限於「開心/不爽」增加到「緊張、失望、感激、害怕」等
主動分享偶爾幾乎每天
反問能力能問我:「那你今天有緊張嗎?」

家長學到什麼?

AI 的角色不是替代我們,而是創造安全對話空間
孩子不會把所有話都說給我們聽,但會說給 AI 聽,而我們能從旁補上理解與陪伴。

這是我理解「家庭AI共學」的核心——不是教孩子用 AI,而是透過 AI 更理解孩子。



Posted

in

,

by

Tags: